|
前言: 1935年,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率领部队辗转来到瑞金的治安乡附近的一个山中。为了不打扰群众,部队隐藏在村外的小屋中,不料敌人很快跟了上来,并趁着夜色对他们发起了攻击。在激烈的枪战中,毛泽覃不幸被子弹击中胸膛,年仅29岁的年轻生命就这样牺牲了。 毛岸青 几个月后,毛泽东从敌人缴获的电台中听闻了弟弟牺牲的噩耗,毛泽东悲痛万分:“我没有尽到当大哥的责任啊!”但谁也不知道,此时在上海的某处,一个小男孩正在被巡捕殴打着,只因他在电线杆上写下了:打倒帝国主义! 这个小男孩是毛泽覃的亲侄子,更是毛泽东的二儿子,毛岸青。 “我和江青都好” 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留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后代不遭受敌人的迫害,中共地下组织想方设法把三个孩子送到了上海,由我党在戈登路主办的大同幼稚园抚养。那一年毛岸英只有9岁,两个弟弟则更小。 然而,幼稚园也不是长久保护他们的地方,仅过了一年,幼稚园就由于叛徒的出卖被迫关闭了。在这混乱时期,三兄弟中最小的毛岸龙下落不明,大哥毛岸英带着弟弟毛岸青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流浪生活。 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和母亲杨开慧在一起 毛泽覃牺牲后,消息被印到了报纸上,那时毛岸英、毛岸青正在以卖报为生,消息自然也传到了他们的耳中。年幼的毛岸青愤恨不已,在电线杆上写下了“打倒帝国主义”几个大字,不料却被巡逻的巡捕看见,巡捕二话不说直接拿起铁棍朝着毛岸青挥舞过去。 当毛岸英赶来的时候巡捕早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毛岸青满头是血地倒在地上。这次殴打给毛岸青的精神和身体都带来了极重的伤害,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毛岸青便落下了头疼、精神上的毛病。 在上海街头流浪几年后,地下党组织终于找到了他们,并于1936年将兄弟两人送到了苏联。这时,毛泽东已经率领红军到达陕北,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时常惦念着自己的儿子。 1938年,毛泽东收到了其他同志帮忙从苏联捎回来的照片,照片上毛岸英和毛岸青已经长成了大孩子,毛泽东喜出望外,翻来覆去看着照片,不禁热泪盈眶。不久,又有人要到苏联去,毛泽东赶紧写了一封书信,托人给儿子捎去。时隔一个月,毛泽东又托人捎信,并附带了自己的一张照片。 1937年刚到苏联的毛岸英和毛岸青 这是毛岸英、毛岸青与父亲分离十年之久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样子。十年之前,毛泽东忙于革命,与妻儿聚少离多,因此毛岸青记忆里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只能忆起几件模糊的事。 小时候毛岸青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瓷杯,他印象中父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耐心地给他讲一只杯子的生产过程,它是如何从泥土变成精美实用的瓷器的,要经过多少道工序,要工人付出多少汗水等等。 还有一件事,毛岸青随着母亲、哥哥到武汉与父亲团聚时,有一天,毛岸青蹲在地上玩碎玻璃,保姆发现后马上把岸青哄着离开了碎玻璃堆。毛泽东发现后,就制止说:“随他玩去。”保姆说:“扎破手了咋办?”毛泽东说:“流血了,他就记住了,下次就再也不敢玩儿了。” 这两件事虽小,却能体现出毛泽东的育儿理念并不是溺爱,他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生活,大胆实践。正是因为毛泽东这样的教育,才使得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能在漂泊的日子中坚强地活下去。 1940年毛岸青在苏联 之后,毛泽东只要一有机会就写信给孩子,兄弟俩也不断地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汇报离别后的生活、学习情况。 在苏联,兄弟俩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最初住在莫斯科郊区的共产国际第二儿童院。在哥哥的带领下,毛岸青努力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曾跳级读书。毛岸青原本带病的身体,在哥哥和贺妈妈、妹妹娇娇的陪伴下一直很稳定。 1945年,毛岸英完成学业提前回到了祖国,而毛岸青则继续留在苏联读书。毛岸英回来当天,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接,当听到岸青的病情稳定、精神大好后,当即挥毫舞墨,给苏联的岸青写了一封家书: 岸青,我亲爱的儿: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的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 毛岸青在苏联 毛泽东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全部都体现在这封信中,他把他的喜悦和爱化作最简单的文字寄给远方的儿子。毛泽东知道他的婚姻必将给子女造成家庭困扰,但他十分希望孩子们能够和睦相处,因此会在信中提到一两句李讷的事情。 同时,毛泽东也十分理解孩子们的情感,在信中极少提到江青,即使提到也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我和江青都好”之类的话。 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更加关心远在他国的毛岸青,在1947年毛泽东写给毛岸英的信中就能看到毛泽东浓浓的父爱。他在信中特别提到:“永寿(毛岸青),这个孩子有很大进步。” 同年5月,毛岸青和贺子珍、娇娇一同回国,8月,毛泽东写信给毛岸英:“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 毛岸青在北京 化名杨永寿 1947年9月,黑龙江省克山县来了名叫杨永寿的年轻人,他积极响应来这里为土改政策做一些宣传发动的工作。杨永寿就是毛岸青,他刚回国,对中国农村还不了解,吃不惯中餐,中国话也说得不利索。 于是,在苏联照顾他的贺子珍就建议他到农村多锻炼锻炼,毛岸青立即同意了。 下到农村里,毛岸青的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适应,就连筷子也不会握。时任克山县委组织部长韩玉发现了这一情况,就教他使用筷子,与毛岸青年龄相仿的工作队员吴继水也非常照顾他。渐渐地,毛岸青学会了使用筷子,很快融入了农村中。 搞土地改革经常要走屯串户,有时还要骑马到另一个村子宣传,由于毛岸青从来没有骑马的经验,一开始没少摔跟头,在大家的教习下,他才学会。 毛岸青和李敏 不久,天气开始转凉,毛岸青此时已经早已和老乡们打成一片,他穿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粗布大棉袄,手揣袖子里面,看起来和当地农民一样。 克山县的纬度比较高,10月份就开始下雪。这天,大风呼呼地刮,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十度,双手放在外面一定会被冻伤,毛岸青和吴继水一起坐马爬犁赶往谷家甸。 二人不畏寒冷,一路上都在谈论土改工作的情况。吴继水讲起了几年前谷家甸的情形,谷家甸屯斗争形势非常复杂,过去还有土匪出没,经常搅得民生不安。之后吴继水问毛岸青:“这里形势这么复杂,在这里搞土改,你怕不怕?” 毛岸青立刻说:“不怕,我的母亲就是因为斗争死的,我也愿意为斗争牺牲。”吴继水此时还不知道,杨永寿就是杨开慧的孩子。 毛岸青 毛岸青很喜欢东北人民的淳朴,他更喜欢坐在徐地上飞跑的马爬犁。有一次坐马爬犁,跑着跑着大家忽然发现毛岸青不见了,赶紧停下找他,结果就看见毛岸青坐在雪地里哈哈大笑,非常开心。 不过,坐马爬犁时间长了也不好,如果天气太冷会冻坏脚,人就得下来跟着马爬犁走。一次,土改工作队的金浪白发现毛岸青走路一瘸一拐的,这才发现他的脚上起了一个大血泡。金浪白立即掏出一根针,在肿血泡上扎了一下,泡里的血被放出后,脚过了两天就不痛了。 到了12月份,克山县的土改全面展开,一场由农民做主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但毛岸青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运动由于太过强调“放手发动群众”,一些中农也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最严重的时候,一天竟有16个地主“畏罪”自杀。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毛岸青向县里汇报说明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希望引起领导的重视,但县里领导没有任何动作。毛岸青又向省里反映,很快,省委便派出工作组到克山县进行了纠正。 毛岸青 土改结束后,毛岸青又在克山县工作了5个月。毛岸青发现,克山县3万多农户多数缺乏劳动力,少耕畜、无农具,生产力上不去。于是,结合苏联的集体农庄的经验,毛岸青组织农民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以解决上述问题。 毛岸青给农民讲解苏联集体农庄的做法和效果,提出农村要走农业机械化和互助合作的道路。之后,毛岸青还编写了“土改民谣”和“互助组民谣”。 在宣传集体农庄期间,毛岸青和工作人员一起下组,白天到地里宣讲,晚上就住在百姓家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乡亲们对他都十分喜欢。 在克山,分田地、搞统计都要用到算盘,但在苏联长大的毛岸青从来没有接触过,为此,毛岸青虚心学习,跟工作队的同志们一起练习。一开始,毛岸青打得很慢,他就刻苦练习,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过了一段时间,毛岸青就能熟练使用算盘了。 毛岸青 毛岸青能歌善舞,能演奏不少乐器,尤其擅长吹长笛。为了开会时给农民表演节目,工作队特地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毛岸青自然而然成了其中一员。他的一手绝技,总能引起台下观众的连声喝彩。 毛岸青在克山县待了8个月,临走时,工作组的全体同志都来为他送行,这里的人们直到他走时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留下“杨永寿”的美名,流传在克山县内。 “她另有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在中宣部从事翻译工作,他先后参加翻译了斯大林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五六本书。由于他深厚的俄文功底加上极强的翻译能力,他的事业也一帆风顺。 但毛岸青的感情方面却一直不是很顺利,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毛主席在得知情况后,专门找毛岸青进行了一次长谈。 毛岸青 毛主席对儿子说:“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者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会有帮助。你要求太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毛岸青很认同父亲的话,但他身上的闪光点很多,会引起女孩子的注意也是正常的。 那时,机关每逢周末、节假日都会开办舞会,这对吃过面包、喝过洋墨水的毛岸青来说轻而易举,他的舞姿总是能让他成为舞会的焦点,但这样平常的事情放在毛泽东的儿子身上就会引来闲言碎语。 再加上毛岸青是单身,舞会上会接触一些女孩子,与她们交谈几句便引出了不少蜚短流长。经过好事者的传来传去,毛岸青和女孩子聊天被人误会成了她乱找女朋友,这话也传到了江青的耳中。 江青带着愤怒,立刻打电话将毛岸青从中宣部叫了回来,并高声质问他:“岸青,你告诉我,近来你都干了些什么?”毛岸青看着江青说:“翻译。”江青立马把传言的事情说了出来,将毛岸青批评了一顿。 毛岸青 在江青的刺激下,毛岸青突然感到一阵头晕,顿时天旋地转,两腿发软,一下子栽倒在地。这时,毛主席听到动静赶来过来,看到儿子受到刺激,他难过极了,并严厉地批评了江青。不料,这件事引发了毛岸青的病情,医生诊断说:“神经受到了过度刺激,需要住院治疗。” 在这之后,毛岸青的病情断断续续,一直未痊愈,令他万般不能接受的是,他的哥哥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1951年秋季,内心无比痛苦的毛岸青与中央马列研究所的同事发生了争吵,毛主席把儿子叫到中南海开导他,想缓和一下他的情绪,但江青却对毛岸青横眉冷对,进行了训斥,毛岸青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无奈之下,毛主席只能将儿子送往大连养病。在那里,毛岸青爱上了一位姓徐的护士,毛主席得知后马上派警卫员徐永福去医院了解情况。徐永福回来后写了一份汇报材料,毛主席阅后表示非常满意。 毛主席和儿子毛岸青、儿媳邵华的合影 然而,江青得知后却大为恼火,坚决反对毛岸青找对象。 后来,毛主席见了毛岸青一面,这时毛岸青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错,父子俩小声交谈着。但是,毛岸青和这位女护士的恋爱没有结果。这之后,毛岸青的病情出现了波动,毛主席对儿子更加牵挂,多次去信询问。 最后,毛主席接受换换环境的建议,把毛岸青送到了苏联治疗。 这是毛岸青第二次远赴苏联,这一次他重病在身,而且孤身一人。没有了哥哥和亲人的陪伴,毛岸青的内心极为孤独,尽管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他总是郁郁寡欢。 在苏联治病期间,毛岸青爱上了一位苏联护士,然而这一次江青却一反常态,而且,一向吝啬的她竟然把项链和衣料托人送到了苏联,作为礼物送给未来的新娘。江青秘书杨银禄非常了解她的为人,在得知她大方地送东西时,便立刻意识到她另有目的。 毛主席和儿子毛岸青、儿媳邵华的合影 江青认为毛岸青娶一个苏联妻子后,一定会在苏联定居,这样她就去掉了一块心病。但是,她的想法还是破灭了,毛岸青与苏联护士的婚事并没有成功。 1955年,毛岸青回国转往大连疗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毛岸英妻子刘思齐带着妹妹邵华经常到大连看望他。或许是内心孤独太久,毛岸青渐渐喜欢上了邵华,两人经常通信,互相倾诉。 有一次,毛主席亲自到大连看望毛岸青,谈话中毛主席试探儿子:“你觉得你嫂嫂的妹妹怎么样?”毛岸青一听就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但他一直没有向邵华表达心意。 1960年,毛主席听说毛岸青的病情好了许多,而且和邵华交上了朋友,感觉十分欣喜,他就托刘思齐和邵华一起去大连看望毛岸青,并托她们带上一封长信,非常直白地问儿子是否与邵华有做朋友的意思。 毛岸青和邵华 在得知儿子和邵华是真心相爱时,老父亲毛主席更是欣慰。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毛主席的心愿也终于了却。 |
